创造与进化 ♦ 人类进化
人类和猿之间的解剖学差异
人类和猿类有许多共同特征。进化论者强调这些特征是共同祖先的证据,而神创论者则认为这些特征是共同设计者的证据。尽管人类和猿类有许多共同特征,但也应该考虑到许多差异。
说到下巴和牙齿,猿类的门牙和犬齿通常比臼齿大,牙釉质很薄,下巴呈 U 形。今天,我们发现了这些规则的例外,但猿化石的厚釉质是宣布其为原始人类的最常见标准。
下巴和牙齿是最常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,尽管大部分骨骼都缺失,但它们经常被用来创作整个人类插图。著名的猿人赝品之一是“内布拉斯加人”,仅用一颗牙齿就画出了整个家族和栖息地。几年后,人们证实它属于一种已灭绝的野猪。
猿头骨与人类头骨有很大不同。与猿类相比,人类的头骨更大,上脸和前额更弯曲,从侧面看可以露出眼眶。从侧面观察头骨时,猿类的眼眶被脸部遮挡。另外,人类的头骨有鼻骨,而猿类则没有突出的鼻骨。
腿骨对于双足行走非常重要。由于人类用两条腿行走,进化论者试图在猿类化石中寻找两足行走的证据。但是,尽管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用两条腿走路的猿类,但用两条腿走路的猿类和用两条腿走路的人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。这些差异是由骨骼引起的。
在支撑身体重量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“承载角”,定义为股骨和胫骨向膝盖会聚的角度。人类的支撑角约为 9 度,而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支撑角为 0 度,这使得它们通过左右摆动来支撑体重来行走。即使是像猩猩这样具有与人类相当的搬运角度的猿类,也不像人类那样行走,而是栖息在树上的生物。
人类的脚在形状和功能上都是独一无二的。人类的大脚趾与脚成一直线,而猿类的大脚趾则向侧面突出。人类的脚趾骨比较直,而猿猴的脚趾则弯曲且抓握。此外,人类行走时的体重分布是独一无二的,在任何种类的猿类中都从未发现过。人走路时,脚后跟着地。重量从脚后跟沿着脚的外缘分布,直到到达小脚趾。然后,重量从那里分布到脚趾根部,直到到达大脚趾。
髋骨也会极大地影响步行。人类骨盆的形状与猿类不同。人类不可能以猿猴骨盆的形状行走。